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老照片库 > 正文
    购物车
    0

    德胜门:北京唯二保留下来的箭楼

    信息发布者:沈密123456my
    2019-12-21 23:29:05    来源:北京日报▪旧京图说   转载

    德胜门位于北京城内城北垣之西,北城墙至此开始折向西偏南。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将军徐达扫北,元顺帝北遁,明军夺取元大都,改称北平,随后将大都北垣之西门“健德门”改为“德胜门”,并在北垣南五里新筑土城垣,作为防止元军反扑的第二道防线。洪武四年(1371年)废元大都北垣,并废元大都东之北门光熙门和西之北门肃清门,将新筑北垣加宽加高,开辟两门,北之西门仍称“德胜门”。自此将元大都的十一门,改为了北平城的九门。


    而今,德胜门箭楼是北京城唯二保留下来的箭楼,另一个大家都知道是前门箭楼。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图》上的德胜门图


    1870年代,德胜门箭楼南面,瓮城内卖柿子的小贩。


    1900年代,德胜门城楼东面城墙上,洋人在此野餐。那个时代,这里是北京野游观景的好去处,视野辽阔,空气清新,可远观西山北山,可近览河湖景色。


    在异国的古老城墟之上,有美艳相伴,品尝美酒佳肴,此等惬意,现在人可是难与比肩的啊!


      
      德胜门城楼,面阔五间,楼宽27米,深12米,廓面阔31.5米,进深16.6米;三滴水重檐歇山屋顶,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戗脊走兽7个;下层檐柱24柱,上层檐柱16柱。城楼内两侧城墙内壁修有登城马道。1921年,德胜门城楼因被认为情况危险,构件糟朽损坏严重而被拆除。(引自[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1901年,德胜门内斜街果子市。


    1905年德胜门瓮城外箭楼东侧护城河沿。

    1910年代末的德胜门内斜街果子市。


    1916年,德胜门瓮城拆除后,断面修成为错落有致的登城阶梯。



      德胜门箭楼,雄踞于12.6米高的城台之上,位于瓮城北端。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后出抱厦五间,楼连台通高31.9米。对外的三面墙体上下共设四排箭窗,正北面每排12孔,两侧面每排各4孔,后抱厦两侧面各1孔,总计82孔。

      瓮城北部呈圆弧状,东西长68米,南北长逹110米。闸楼位于东侧月墙,灰筒瓦硬山式,内设千斤闸,闸楼下辟有券洞门,为进出瓮城的孔道。德胜门瓮城较其它城门的瓮城要长出许多,箭楼到城楼的距离比西直门和安定门要长出近50米,这也是最后德胜门箭楼能被保留下来的一个主要原因。上世纪六十年代修建环城地铁(2号线)时,沿内城的城墙城门要全部被拆除,因德胜门箭楼距城墙较远,孤悬在外,不影响地铁和二环路的施工,也就顾不得管它了,等后来想着要拆的时候,已到了1970年代末,这时文保意识得到加强和提倡,加上有识之士的呼吁保留,就决定不拆了。



    1916年,德胜门瓮城内祈雪碑亭及环城铁路道口,箭楼后抱厦西檐角已塌陷。


    站在德胜门箭楼上望城外,护城河石桥,德胜门关厢,德外大街。


    1921年,德胜门瓮城内真武庙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Siren]。


    1921年,德胜门城内真武庙外的影壁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Siren]。



      早年间,出了德胜门就算出了北京城,不说一片荒凉吧,也绝对不是什么繁华的地方。老舍先生甚至说这里是北京城最不体面的地方。不体面到什么境地呢?请看《四世同堂》中的一段描写:



    到了德胜门门脸儿。晨光才照亮了城楼。这里,是北平的最不体面的地方:没有光亮的柏油路,没有金匾,大玻璃窗的铺户,没有汽车。它的马路上的石子都七上八下的露着尖儿,一疙疸一块的好象长了冻疮。石子尖角上往往顶着一点冰,或一点白霜。这些寒冷的棱角,教人觉得连马路仿佛都削瘦了好些。它的车辆,只有笨重的,破旧的,由乡下人赶着的大敞车,走得不快,而西啷哗啷的乱响。就是这里的洋车也没有什么漂亮的,它们都是些破旧的,一阵风似乎能吹散的,只为拉东西,而不大拉人的老古董。在大车与洋车之间,走着身子瘦而鸣声还有相当声势的驴,与仿佛久已讨厌了生命,而还不能不勉强,于是也就只好极慢极慢的,走着路的骆驼。这些风光,凑在一处,便把那伟大的城楼也连累得失去了尊严壮丽,而显得衰老,荒凉,甚至于有点悲苦。


    在这里,人们不会想起这是能培养得出梅兰芳博士。发动了五四运动,产生能在冬天还咽咽的呜叫的翠绿的蝈蝈的地方,而是一眼就看到了那荒凉的,贫窘的,铺满黄土的乡间。这是城市与乡间紧紧相连的地区;假若北平是一匹骏马,这却是它的一条又长又寒伧的尾巴。

        

    虽然如此,阳光一射到城楼上。一切的东西仿佛都有了精神。驴扬起脖子鸣唤,骆驼脖子上的白霜发出了光,连那路上的带着冰的石子都亮了些。一切还都破旧衰老,可是一切都被阳光照得有了力量,有了显明的轮廓,色彩,作用。与生命。北平象无论怎么衰老多病,可也不会死去似的。

        

    出了关厢,他们走上了大土道。太阳已经上来。这里的太阳不象在城里那样要拐过多少房檐,转过多少墙角,才能照在一切的东西上,而是刚一出来就由最近照到最远的地方。低头,他们在黄土上看到自己的淡淡的影子;抬头,他们看到无边无际的黄地,都被日光照亮。那点晓风已经停止,太阳很红很低,象要把冬天很快的变为春天。空气还是很凉,可是干燥,清净,使人觉得痛快。



    1919年,德胜门箭楼北面,护城河桥。此时瓮城已拆毁,环城铁道已修通,但在这个角度还能领略到原貌。


    1921年德胜门箭楼东面 [(瑞典)奥斯伍尔德·喜仁龙 OsvaldSiren]。


    1953年,德胜门瓮城断壁围护的眞武庙已圮废,真武大帝斜坐在瓦砾之中,左旁的随侍也无法扶正他的身躯。


    德胜门外护城河。



    德胜门外大街位于西城区,北起北三环中路马甸立交桥,与昌平路(八达岭高速公路)相接,南至德胜门立交桥与德胜门东滨河路、德胜门西滨河路、德胜门内大街相通,长约2公里。该路在元代为大都健德门之内街,称健德门街,明代为德胜门外关厢大街,是通往皇陵的御道,1934年建成简易公路,1953年修成6至9米宽的沥青碎石路,后经维修成9米宽,两侧人行道宽3.5米。近年两侧开发,进行德外大街改造,德外大街主路宽24至26米,两侧辅路宽6米。



    1950年代的德胜门交通路口。


    解放前的德外大街。


    1953年,  德胜门外的下水干道。叶祖兴摄




    1959年,北京市糖业果品公司德胜门外批发部职工一面积极进行收购一面分级整理组织上市 。李晞摄


    1960年,德外竹棉厂积极生产小商品,生产人员在做煤铲。 高宏摄


    1960年,德外竹棉厂积极生产小商品,这是在做烘笼。 李士民摄


    1961年,德胜门外人民公社竹棉厂的女工们正在编烘篓 。李晞摄


    1961年,德胜门外人民公社竹棉厂生产的大批水壶、饭久即将出厂 。李晞摄



    德外大街虽然宽了,但是它更像一条路,而不像我们小时候逛的街了。


     “关厢”一词,对于60后的人来说比较陌生,对于80后、90后、10后的年轻人来说,那就是完全陌生。过去老百姓管城门不叫城门而叫‘城关’。  ‘关厢”与“城关”在地理上有联系,人们就顺着叫‘关厢”。

      

    自古以来,城门附近的地区就是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按照当今人们的理解,这种地区也叫“城乡接合部”或者“城乡接合地区”。


    这种地区由于人员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大家都是想进城做生意,或是想进城投奔亲戚朋友,因为种种原因,所以在进城之前,先在靠近城里不远的地区落下脚、喘口I气,找个临时住的地方,好做些进城的准备。他们每天要吃要喝怎么办,生活所用如何解决,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存在,因此一些本想进城做生意的小商小贩们,伺机寻个活儿计,先就地做些小买卖,好养家糊口,同时也好让周围人都有口饭吃,有衣裹体。逐渐的,出进城的商人们也开始眼热起来,看准关厢是做生意的好地盘儿,踅摸着生意不能全让外地人给抢了去。就这样,一些早年开始的生意日久年长,逐渐形成老字号并兴盛起来。


    德胜门关厢是北京城通往长城口外漠北各地的主要交通要道,尤其是明朝永乐年问以后,此地是各个帝王前往十三陵祭祖途径的地区。在修建每一座皇陵时,政府要从全国各地征集大批各个专业的工匠。这些工匠从四面八方来到北京后的临时居住地就是德胜门关厢大街一带。政府供应他们的伙食,除此之外的其他生活日用品如衣物、靴帽、茶叶、零食等都另外购买。这就带动了当地生意的兴隆,这么好的赚钱机会谁都要抓住的。

      

    著名的老字号有顺兴号铜佛铺、杨记羊肉床子、合盛麻绳铺、振兴烘笼铺、大顺煤铺、天成盒子铺、延秀斋钟表店、马甸马羊市等。


    新中国成立后,德胜门地区汇集了很多工厂,如北京变压器厂、竹棉厂、汽车配件厂、金属工艺品厂、北京拖拉机公司等等。



    1960年,住在北京德内大街六十六号的邢大妈因得瘫痪病不能劳动要人照顾,西城区羊房服务所的服务员黄双娥经常给她送饭送水和帮助她打扫卫生。冯文冈摄


    1961年,德外人民公社竹棉厂的生产人员在生产拔火筒小商品。 冯文冈摄


    1961年,六一儿童节,德外关厢小学的少先队员们请解放军大尉胡学奎讲革命故事。 高玉华摄


    1962年,蒙古体育队来京,自行车队到达德胜门。 江定保摄



    在德外住过的人一定还记得,离箭楼不远有一家国营百货商店,再往北走一二百米也是路西有个澡堂子。还有德外药店、德外医院,鳞次栉比的小买卖。德外大街当年还是挺热闹的。


    德外安德路北,原为低洼旷地,1960年代开湖,整地,取“人定胜天”之意,命名为人定湖,后经几次修整,辟为人定湖公园。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湖面约4万平方米。中有湖心岛其上建亭,以曲桥连通东西两岸。园内遍植花木,并有儿童游乐场等设施。这里是德外长大的小伙伴童年的天堂。



    1963年,北京七中的少先队员为革命先烈士扫墓。 王振民摄


    1974年,德外关厢小学校外辅导员、退休工人沈玉书正在给学生们讲故事。 司马小萌摄


    德外关厢小学在作广播体操 。胡敦志摄于1971年


    1983年,西城区德外第五小学师生一起在校园里种树种花 。王宝琴摄


    1983年,西城区德胜门外第五小学四年级老师和新转入学的学生亲切交谈 。王宝琴摄



    当年德外的学校真不少。 小学有德外二小、德外五小、五路通小学、德外关厢小学等等;中学有北京七中、安德路中学、46中等等。德外的学校都不大,也不怎么显山露水。近些年来,这些小学合并的合并,撤销的撤销,没剩几所了。中学好像就剩七中硕果仅存,其他都被重点学校收编了。不过这么一整合,现在德外学区号称是全北京最好的学区。



    1977年,德外街道前后九条居委会安德路代营食堂为了方便双职工子女就餐,从75年开业以来,实行包伙,很受家长欢迎,这是工作人员正在照顾包伙的小学生。


    1980年代末的德胜门。 叶用才摄


    1992年的德胜门外鸟瞰。叶用才摄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